漫谈宋代宫廷礼乐《清平乐》:重兴雅乐,礼乐醇儒,庆祉绵绵

2023-10-13 09:56:0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清平乐》既是宋代时期的词牌名,又隐隐包含着某种宋代特殊的时代发展文化内涵。而在现代社会中,《清平乐》也成为了宋朝文化的象征。

与之同名的电视剧,一经上映便收获了无数好评。电视剧中对于宋代宫廷礼乐制度的重现,更是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种种魅力。

宋代之前,中国的封建礼乐制度逐渐崩坏,文人甚至高呼着民族根基即将被摧毁的警告。而到了宋代,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股重塑礼乐的风潮。

在此之中,宫廷礼乐也成为了礼乐重塑的核心。礼乐醇儒,庆祉绵绵,正是宋代的文化特征体现。

纵观宋代之前的朝代发展历程,礼乐重塑的背景是怎样的?在宋代社会,宫廷礼乐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特征?

  • 礼崩乐坏,文人重塑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精神基调的封建礼乐制度,最初出现在周代。

当时,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尚未完全形成。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就已经逐渐展现出了眉目。

周天子所推崇的礼乐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所以,即便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变为了封建社会,礼乐的核心还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控制力大不如前,政权的分裂割据现象层出不穷。

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各国的国主都在逐鹿中原。

在残忍的政治斗争当中,政治利益成为了大家竞相追求的目标。礼乐制度,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被人们所遗忘。

所以,礼崩乐坏,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秦汉的建立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礼乐制度的延续。

不过,秦朝本身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崇尚的是理性思维,所以礼乐制度在秦朝并没有发生重建。

到了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在相对适宜的社会环境之中,礼乐制度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延续。

不过,汉朝的统治时间是有限的,随之而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裂的局面又再一次出现。因此,好不容易得到延续的礼乐制度,又再一次面临着崩塌。

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之后的隋唐时期,中原文化都面临着来自少数民族文化的巨大冲击。少数民族的汉化与中原民族的胡化,都是在同步进行的。

对于坚守传统的文人来说,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原文化,与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再也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一时期的礼乐制度,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摧残。

《新五代史·晋本纪》当中,就曾经有文人非常直白地指出:"焚衣野祭之类,皆间巷人之事也,用之天子,见礼乐坏甚。"

原本是平民百姓才会做出的事情,现在竟然已经出现在了天子的身上。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礼乐制度几乎都已经崩坏。

尤其是唐朝,统治者所带来的胡化的风潮,几乎让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唐朝统治者的身体里流着一半的鲜卑族血脉,因此鲜卑族的种种文化观念,对于唐朝的整个社会氛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而鲜卑族的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特征,在许多方面上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背离。因此,礼崩乐坏的现象,更是让天下文人揪心不已。

五代十国,少数民族政权再一次纷纷建立,中原大地一时间混乱不堪。

当政治争夺成为了天下主流时,人们便不会再重视精神层面的礼乐制度。所以在混乱的年代里,文人们一心追求的文化复兴,始终没有合适的机会出现。

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结束天下分裂,建立大宋王朝,文人们又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而宋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构想,与文人阶级的政治利益更是不谋而合。因此,文人集团成为了宋朝统治者最大的支持力量,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也由此而形成。

科举考试制度的一再完善和创新,让宋朝的文人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的儒学进化为了理学思想,这一思想再次强调三纲五常等种种传统文化原则,因此人们看到了重塑礼乐制度的希望。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统治者本身就是极其热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在他们的带动之下,整个宋朝社会掀起了一股自上而下的重塑封建礼乐制度的风潮。

而在这一重塑的过程当中,宫廷礼乐也成为了核心。

宫廷礼乐与统治者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统治阶级的所见所闻同样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最能够把控的,正是宫廷礼乐这一环节。

统治者也始终相信,在宫廷礼乐重塑的带动之下,整个社会都将重新燃起对于礼乐制度的尊崇。

以雅致为核心的宫廷礼乐重塑之路,也掀开了整个宋代的文化复兴之路的新篇章。

  • 宫廷礼乐,三大特征

宋代时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政治特征。统治阶级在实施个人的政治抱负之时,往往会把朝廷文官集团纳入到人才范围当中。

另外,统治阶级本身也非常重视社会文人。某些在民间极富声望的文人学者,也会受到统治者的特别召见。

因此,第一种宫廷礼乐制度的特征也由此而形成,那就是带着士大夫主观意识的参与特征。

在宫廷礼乐的种种篇章当中,士大夫与文人群体毫无疑问是作词者的主要人选。

他们接受过系统地文化教育与培训,脑海当中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而且,他们能够与统治阶级直接接触,也能够相当直观地感受到统治阶级想要借助宫廷礼乐表达的政治诉求。

因此,他们也成为了统治阶级利益的最好的代言人。

由于文人创作体系的介入,宫廷礼乐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主观因素。文人群体以及创作者本身对于社会政治的看法,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礼乐篇章当中。

而且,进入官僚体系的文人总是会受到某种浮躁风气的影响。所以在宫廷礼乐的制作过程当中,他们往往会采用华丽的辞藻对篇章进行堆砌,也会用种种排比一类的句式来加深礼乐的气势。

平铺直叙,节奏缓慢,结构精巧,辞藻华丽,篇章雅致,这也成为了宫廷礼乐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另外,在宫廷礼乐的制作中,民俗音乐会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其中。

这一特征,与整个宋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宋朝时期,由于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相当繁荣,所以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特质。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引领之下,平民百姓也能够加入到文化活动当中。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且在社会市场中极受欢迎。在这类场所里,迎合大众需求的民俗音乐脱胎而出,成为下里巴人类型的大众音乐。

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具有引领作用,下层百姓的生活同样也会对上层的精神文明创造产生影响。

所以,社会层面上普遍流通的民俗音乐,同样会被融入到宫廷礼乐当中。

在延续了大唐燕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宋朝宫廷礼乐又融入民俗文化特征,因此更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在由俗到雅的转变过程当中,宋朝宫廷礼乐的核心是始终没有变动的,这也是第三个特征,那就是以礼仪制度为基础。

宫廷礼乐实际上是皇室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它所反映出来的,正是宋代统治阶级对于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视。

在具有宏观规模的盛大场合,宫廷礼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宋真宗主持开展大型狩猎活动之时,往往会先亲自参与到祭祀仪式当中。而从祭祀仪式到狩猎活动开启的整个过程里,宫廷礼乐正一直不停地演奏着。

它就像是宏大场面的背景音,一刻不停地伴随着统治者的动作,建设出某种具有仪式感的场合意义。

祭祀、狩猎、战争,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性场合,在这些场合里,宫廷礼乐就代表了统治阶级对于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视。

因此,宫廷礼乐,最终还是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根基所服务的。

在不同类型的庆典当中,宫廷礼乐演奏人数的规模是不同的。例如祭祀仪式,这是较为宏大的场面,通常情况下,一流的宫廷礼乐演奏者和表演者几乎会全部出动。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就像是各类乐团的首席,往往会出现在最为重要的场合里。

  • 宫廷礼乐,传播特征

在宋朝宫廷礼乐的重塑过程中,传播者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会对整个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传播者,总共分为乐籍乐人、军籍乐人和不在籍的民间乐人这三大类型。其中,民间乐人的自由程度是最高的。

第一个乐籍乐人,正是最为正统的宫廷乐人。他们大多出身于教坊司,从小接受的是最为正统的宫廷礼乐教育。

不管是负责演奏乐器的乐人,还是负责歌唱或者舞蹈的乐人,他们的一举一动,最终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相对于其他两类人来说,他们的流动性也是最弱的。

宫廷乐人几乎会把毕生心血注入到宫廷礼乐事业当中,从学徒成长为正式表演者,再从表演者演变为教导者,教出新一批的学徒,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军籍乐人,指的是在军队当中传播宫廷礼乐的乐人。他们往往会出现在战争场面,也会对厮杀在战场之上的精神紧绷的战士们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

民间乐人,他们可以随意游走各类民间场合,把宫廷礼乐带向社会大众。前文提到的勾栏瓦舍,正是他们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民间音乐融入宫廷礼乐的过程里,他们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语:

由于宋朝特殊的社会背景,宫廷礼乐的重塑,成为了统治阶级相当重视的一项精神文化工作。

对宫廷礼乐的追求,本质上反映的其实是统治阶级对于传统且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追求。任何一项精神文明发展成果,都是为政治利益而服务的。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 晋本纪》

《宋史》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