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业的“长跑健将”

2023-10-14 06:38:05

1998年3月份,中国第一批公募基金落地生根,开启了与资本市场休戚与共、砥砺前行之路。从萌芽破土到成熟,公募基金已走过25个春秋。2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对于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而言,过去的25年是扬鞭策马,跨越式发展的25年。25年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0到27.7万亿元,一举成为全球第四大公募基金市场。在这大浪淘沙的25年,行业诞生了易方达、广发、工银瑞信等一批管理规模超万亿的“长跑选手”,它们以优异的业绩成功穿越牛熊、成为时间的见证者。

25载大浪淘沙

过去25年,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

1998年,以国泰、南方、华夏等“老三家”基金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诞生。

趁热打铁,开业不久的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先后发起设立了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金泰基金和开元基金。

之后,其他“老十家”基金公司陆续入局。1998年,华安基金在上海成立,博时基金、鹏华基金在深圳成立;千禧年后,易方达、广发、工银瑞信等也相继成立。

随着新基金公司的不断成立,基金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我国基金产品从1998年底的5只增长至2003年的100只,用了5年时间,从100只增长至2012年6月底的1000只,用了近9年时间,从1000只再到2022年6月底的10000只,用了10年时间。

产品的扩容也带来了规模的提升。从零起步,跨越25年,我国公募基金规模已超27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卢森堡和爱尔兰的全球第四大公募基金市场。

截至2023年6月底,国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且出现多家管理规模超万亿的大型基金公司,易方达、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工银瑞信等位列其中。

它们以稳健成功穿越牛熊、成为时间的见证者。

可观长期回报

滴水观沧海。通过3组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基金行业25年的发展成绩。

第一组数据,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证券公司投资者服务与保护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而十年前,基金户数还不到4000万,十年间,公募基金投资者数量增加了17倍。

第二组数据,根据银河证券报告显示,股基、债基、货基三类基金过去十五年(2008.1.1-2022.12.30)收益率分别为123.07%、110.10%、40.47%,同期,上证综指-41.29%,深证成指-37.76%,沪深300指数-27.47%,中证800指数-19.27%。从数据来看,股基长期收益率远超股市主要指数。

第三组数据,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基金业所有公募基金的历史利润(总盈利)累计4.36万亿元,为长期信任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回报。

而公募基金过去25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背后144家管理人的孜孜耕耘。这144家管理人中,银行系、券商系占据管理规模的“半壁江山”,其中作为头部基金公司中唯一一家银行系,工银瑞信以其长期出色的业绩和平台优势引起笔者关注。

截至6月末,工银瑞信总资产管理规模超1.7万亿元。

万亿规模只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结果的“源动力”才值得我们深究。通过拆解工银瑞信,我们发现其万亿规模的背后离不开优异业绩的加持。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工银瑞信旗下权益类基金过去三年、过去五年、过去七年绝对收益分别为23.89%、103.63%、117.67%,中长期回报突出。

其中,工银核心价值混合A作为该公司发行的首支产品,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高达897.09%,累计分红15次,分红总额达到128.19亿元,是业内少有的分红超百亿的长跑基金。

除了权益产品长期业绩优异外,工银瑞信旗下的固收产品线中长期业绩同样亮眼,固收类基金过去五年绝对收益为26.24%,过去十年绝对收益为83%,公司旗下2012年以前成立的5只债基均实现净值翻番,工银增强收益、工银添利、工银双利、工银四季收益、工银添颐等A类份额,总回报分别达到163.7%、138.82%、128.93%、113.99%和155.3%,为持有人创造了长期稳健回报。

此外,工银瑞信在QDII基金领域也为投资人创造了长期稳健回报。晨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旗下最早成立的两只QDII基金—工银全球精选股票、工银全球配置股票,包揽晨星同类近十年业绩榜冠亚军,累计回报分别达192.14%和156.57%。

专业为发展基石

过去25年,在资本市场的马拉松长跑中,有些公募基金公司持续领跑,扩大领先优势,有些则慢慢掉队了,而那些始终位列第一梯队的选手是如何做到的呢?

易方达秉承“深度研究驱动,时间创造价值”,通过完善的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夯实的管理能力、卓越的投资能力获得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广发基金则以“专业创造价值、客户利益为上”,倡导以基本面为基础,研究主导投资;把培养和锻造优秀投研能力作为投资管理的重心。

从行业龙头的成长路径来看,投研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事实上,投研军备竞赛已成为公募基金行业最大共识之一。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以工银瑞信为例,自成立以来便着力打造业内领先的平台型基金管理公司,着力提升投研专业能力,为产品组合投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投研能力建设方面,工银瑞信设立了15个能力中心和4大研究板块,建立起权益、固收、指数、FOF、QDII等全覆盖的投研体系,通过发挥全体投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加强部门间研究成果共享,提升投研决策的科学性和胜率。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工银瑞信重视人才的“长效培养”,通过“传帮带” 实现了老中青三代实力传承,涌现出了一批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形成协同合作的“全明星”阵容,为业绩保驾护航。目前工银瑞信投研人员近200人,投资人员平均拥有近13年的从业经验,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投资团队总人数的比例超过50%,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正是凭借“投研平台化”、“投研一体化”、“人才梯队完善”三方面优势,工银瑞信厚积薄发,成为行业综合实力领先、股债长期业绩均优的实力派公司。

养老“排头兵”

公募基金将成为个人养老金业务中的“主力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速,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

截至2021年,强调政府责任的养老金第一支柱占比达56%,而强调个人责任的第三支柱,占比仅为6%。与OECD国家第三支柱平均25%的覆盖率,当下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前景广阔。与发达国家养老第三支柱中公募基金占据半壁江山的格局相比,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参与个人养老金将大有可为。

作为长期服务养老三大支柱建设的“中坚力量”,自2002年起,公募基金就在养老第一、第二支柱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让公募基金在服务养老第三支柱上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相较于保险和银行理财,公募基金除了监管严格、制度透明之外,在服务养老第三支柱方面还具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专业的投研团队、优秀的投研能力与突出的投资业绩;二是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与丰富的产品供给;三是个性化的基金投顾业务、服务居民养老储蓄要求。

自去年11月18日个人养老金基金业务开闸以来,各大基金公司均将个人养老金业务作为未来业务的战略重点推进,纷纷在官网开设养老专区,增设Y份额。

根据基金二季报,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共有151只,合计规模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其中共有10只基金的Y份额规模突破1亿元。从基金公司来看,华夏基金、易方达、兴证全球、工银瑞信等旗下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规模较大,超过5亿元。

作为其中唯一一家银行系公募,工银瑞信将养老作为长期战略业务,社保、年金等一、二支柱领域长期走在同业前列,养老金管理规模已突破7200亿元,在三支柱领域,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多元的养老需求,构建了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养老基金产品体系,打造养老金产品精品全矩阵。

作为最早布局个人养老产品业务的公司之一,工银瑞信2018年10月推出旗下首只养老FOF产品——工银养老2035A,在2022年末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初期,工银瑞信旗下养老目标日期2035Y、2040Y、2045Y、2050Y以及工银稳健养老Y等五只个人养老金基金Y类份额率先在全国36个试点城市“上架”销售。

据悉,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工银瑞信还将向“精细化”和“个性化”两个方向进行优化迭代产品。“精细化”方面,工银瑞信将在现有稳健养老20-30%权益中枢的基础上,布局保守养老10-20%权益中枢和稳进养老30-40%权益中枢,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更好地匹配产品需求。“个性化”方面,工银瑞信将针对退休人群,推出低风险定位、保值为主、定期分红为主要特点的产品,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支出流动性需求。

显然,无论在养老产品布局上还是在养老投资能力建设上,以工银瑞信为代表的公募基金都已成为养老金业务中的“主力军”。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