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基因与性格

2023-10-19 07:32:06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如何抓住时代机遇,继往开来,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苏州,这座处于长江经济带核心位置之城,是南北方文化与东西方文明交流前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苏州到底是座什么样的城市,有何与众不同的特质?其发展之路,值得探讨和借鉴。

苏州不仅是一座城市,也是一个人格化的元素、符号、标识。人有基因,有性格,苏州也有。基因有序列,性格有多面。

精道匠心与包容格局

30多年前,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华期间来到苏州。 苏州精心安排考察团看了“三样宝”:展现优雅环境的苏州园林、体现精细劳动的苏绣和代表精致文化的盆景。这一砖一瓦、一针一线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千年文化底蕴,给投资者以巨大信心。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最终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在苏州融为一体。2023昆山元宇宙国际装备展,瞄准的是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把元宇宙产业作为重置赛道;常熟波司登集团独立研发建成中国服装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和配送中心;张家港沙钢集团积极推行钢铁“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吴江亨通集团以光纤发力,自主研发超大尺寸光棒,拉丝长度全球第一,全世界八大纳米产业集群之一就在苏州,数字化、智能化正在精致、高质量地转化再现传统产业的全部工序。

时至今日,全市已累计培育1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冷泉港亚洲、中科院纳米所等一流科研机构,聚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32所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同时有350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每年7月10日定为“苏州科学家日”,当年决定回国创业的苏州华兴源创创始人陈文源说:“一生就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这种工匠精神在苏州的传统文化里就有。”

苏州北依长江,南邻浙江,环抱太湖,京杭运河南北纵贯,地理上的“江尾海头”、经济上的“天然良港”、人文上的“衣冠南渡”,让长江苏州段成为南北方文化与东西方文明交流前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

苏州主动对接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以连接促进融合、以融合撬动红利。6月24日,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起点唯亭站人流如织,苏州市民“要带家人坐着地铁去上海。”

从借景到借力,一座东方水城用传统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苏州的全球影响力正如它所处的长三角,来自那海纳百川的格局和胸怀。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

敢为人先与弦歌之治

不是沿海城市,不是超一线城市,不是省会城市,不是副省级城市,甚至也不是计划单列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五不”城市,却长期位居全国GDP前6位,全国百强县“状元”昆山、“探花”张家港及常熟、吴江、太仓均名列前10位。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苏州向工业化社会变迁提供了强力支撑。中国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历史最为悠久、过程最为完整、探寻最为一贯的典范城市之一就是苏州。

苏州人“敢为人先”的基因,塑造出“争第一”“创唯一”的骨气风貌,聚力关键点,攻克难关处,在深水区冲刺,在无人区探路。率先意味着要跳出苏州、放眼中国、眺望世界看大势的宏大视角,同时意味着对重大机遇要有胆有识地“争”、分秒必争地“抢”、千方百计地“拼”。

虞山海拔不到300米,然而人为标尺,弦歌浩荡,却成为江南文化高峰。常熟人言子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弦歌之治”后世尊崇千年。这里有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还有维新清流领袖翁同龢,以及灿若星辰的江南乡贤。

苏州有破釜沉舟敢闯敢试敢“破”的精神风骨,还有追求完美共建共享共“立”的价值引领。改革开放之初苏南模式的初心使命为的就是乡村百姓的“共同福祉”。苏州百姓崇文殷实的江南生活是昔日“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生动诠释。

这是一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好人榜样、时代新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引领着苏州文明风尚。苏州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城市乡村,优质文化资源不再被山水阻隔。

“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腔调,不仅收藏在博物馆,更浸润在苏式生活中。”时任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谈到,苏州新时代的“弦歌之治”,正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鲜活释读。2022年,苏州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09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95 万元 、4.37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2∶1。

苏州拙政园景色

居安思危与凌云乐天

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与居安思危的务实践行一以贯之。面对成绩,苏州保持了清醒。他们意识到在产业结构上依然偏重、偏硬、偏老,传统制造和新兴产业仍然一翼长、一翼短;城市能级、治理队伍和能力远不适应新的区域创新和发展需要;财税分置体制与上海、深圳等城市财政结构有很大差距。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产业链供应链截断重组,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使命,苏州必须实现大“转身”,再来一次大“启蒙”。

今日苏州正是历史苏州在一次次“凤凰涅槃”中的继续。要实现从单纯诉诸大胆试、大胆闯的感性精神向自觉顶层设计下理性精神的转变,从借鉴共赢跟跑并跑到打造自主可控创先领跑的转换。苏州正在重新定向领航、对标找差、寻策问道,“开放再出发”的向度要从“世界走向中国”转向“中国走向世界”,从“自主输入型”转向“自主辐射型”,以内循环来带动双循环,成为全球经济新引擎。

如果说,苏州之路是一个长时段的辉煌历史剧,那么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区即新的“两个率先”就是其最为精彩的一幕。

“两个率先”是评判新时代苏州能否勇当“为全国探路”先锋的试金石。率先发展意味着率先遇坎,就像战场上勇猛向前冲锋陷阵的先锋队,总是风险最大、成本最高的行动者。探路意味着领跑,意味着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闯出一条中国道路。

久有凌云志,苏州的目标是:2035年,高水平建设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2050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杰出样板,建设文明幸福美丽新天堂。

苏州北寺塔

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辨

时间回到1982年,处于城市中心的姑苏古城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秉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畏,苏州开始编制完善第一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准则也随之确定。姑苏区大力推进旧城修缮、城市更新和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2791.1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46.72%。如今古城24米高的天际线与工业园区450米高的天际线对比形成了亦古亦今、和谐统一的城市轮廓。

双向奔赴,城以文“名”。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里的人文经济值得研究,苏州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认为:文化与经济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以人文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超越西方现代化文明冲突、社会撕裂的根本弊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解开苏州基因之谜,了解苏州样本“源代码”,没有思想的文化是苍白无力的。孕育苏州根脉的千年吴文化,是以“虎丘文化”为代表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锐意进取、革故鼎新的创新文化,和以“寒山文化”为代表的糯米粽那般黏性十足“和合”文化的融合统一。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崇古考古”固步自封地“照着讲”,而是要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接着讲”“重新讲”,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文化并赋能经济,进而全面推动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自主、创先、融合、致远。 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发展主体,基因和性格中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觉追求。 苏州在做“结合”的大文章。

来源: “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