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孟兄弟同心若金 ——记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建设中的刘华和杰西

2023-10-21 10:32:06

“对我们来说,杰西远不只是一位翻译,更是和我们并肩走过的战友、兄弟。”面对来访的长江日报记者,孟加拉国吉大港市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执行经理刘华这样评价罗肯·乌丁(Rokon Uddin)——大家都叫他“杰西”。

6年多来,刘华和杰西共同参与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建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仅是关系紧密的同事,还成为生活中的朋友。

今年8月底,记者走进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部,了解了这对中孟青年的友情故事。

刘华(左)和杰西查看卡纳普里河水文情况。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胜 摄

不仅翻译当得好

还是安全培训“讲师”

卡纳普里河底隧道位于吉大港市卡纳普里河入海口处,连接河流东西两岸。该项目于2017年12月5日正式开工;2022年7月,双线隧道车道板贯通;2023年10月底,将举行正式通车仪式。卡纳普里河底隧道是孟加拉国首条隧道,对当地来讲,其意义非凡。

“杰西来隧道项目部比我早,是真正的‘元老’。”刘华说,“2017年,我从非洲几内亚项目部被抽调到孟加拉国,负责这条隧道的建设,距今已有6年多时间。”

由于在新加坡工作过多年,杰西平时用汉语普通话能与中国员工交流自如。同时,他还懂一些基础建设施工术语。2015年,他加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孟加拉国隧道项目跟踪筹备组。

“当时是一个很机缘巧合的机会。”杰西对记者说,“能和中国人一起工作,为孟加拉国首条隧道建设作一点贡献,我觉得非常骄傲。”

当时,杰西陪着筹备组成员走遍了孟加拉国南部,找到了质量可靠、价格合适的属地设备和材料供货商,让项目在筹备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他的工作得到筹备组成员一致认可。

2017年12月5日,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正式开工,中国交建聘用了孟加拉国大批员工。不同语种的人一起工作,杰西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和杰西碰面时,他热情而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刘华说,他交给杰西的工作,杰西都积极承担并主动学习,保质保量完成。

对外,杰西是隧道项目部与孟加拉国大桥局沟通的“管道”;对内,他能准确地把中国交建的要求和管理理念传递给孟加拉国员工。

杰西学历并不高,但他勤奋、肯吃苦。

“安全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隧道项目上,不能有任何闪失。任何一处细节没做好,都可能酿成安全事故。”刘华介绍,施工安全培训是隧道建设的首项工作。孟加拉国员工没有接触过隧道施工,杰西就成了沟通的重要一环。

尽管不是施工人员,杰西却学得比其他所有人都更认真。他每天主动参加项目部组织的安全培训,仔细了解安全事故案例,再挨个儿传授给孟加拉国员工。

“孟加拉国员工大多对安全管理没有概念。我就先保证自己学会,然后告诉他们这件事的重要性。”杰西把中国交建的安全生产教材和案例翻看了很多遍,琢磨该怎么让每一个孟加拉国员工都能听懂、听进去并知道怎么做。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件事只有杰西能做,他也做得特别好。”现在回想起来,刘华仍然对项目起步时期杰西在安全培训上的努力历历在目。

刘华(左)和杰西巡查连通道。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胜 摄

传令起吊

使中国盾构机安全下井

2018年是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那年3月,隧道掘进“利器”盾构机在江苏常熟下线,通过海运送至项目现场。

记者在卡纳普里河边看到,为了方便盾构机的转运,项目方当年特别建造的小型码头依然还在那里。

“盾构机靠岸时,孟加拉国员工很好奇,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种庞然大物。”刘华告诉记者,这台重达2200余吨的“巨无霸”直径12.12米、长94米,是中国自主研制、出口海外的第一台超大直径盾构机。但是,如何将其组装并送至井下投用,是一个难题。

不少关键岗位上都是孟加拉国员工。他们第一次担负这一重任,在语言方面又存在障碍。安置盾构机的每项工作都是细活。将盾构机从地面送至井下时,重达260吨的刀盘必须经历一次空中转体。这需要同时开动多台起重机,员工协调操作才能完成。刘华说:“当时,经过精心挑选,我们确定了5名孟加拉国员工为起重机操作员,配合中方工程师共同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开展了系统培训,杰西全程参与,一遍遍向设备员请教设备工作原理。”

杰西的任务是,保证5名孟加拉国籍起重机操作员操作5台250吨履带吊,精准配合中方工程师操作500吨履带吊一起工作。“盾构机下井的前一天晚上,我特别紧张。虽然前期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我还是担心指令传达不到位,出现差错。”杰西说,“那天晚上,我走进刘华的办公室,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还记得,刘华一直向我露出微笑,并对我说,不要紧张,一定没问题。”

第二天清晨,在卡纳普里河底,杰西戴着安全帽,手持对讲机,一边收听中方工程师的指令,一边向5名孟加拉国籍起重机操作员传递精准有效的指令。在多方协同配合下,刀盘平稳翻身、安全下井。

那天一收工,刘华就和项目部多名同事找到杰西,向他表示敬佩和祝贺。

“此后,我们对杰西越来越放心,大家的关系也更加紧密,逐渐从工作伙伴变成了好朋友。”刘华说,“尽管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但是大家彼此尊重,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奋战。这也是中国交建在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时一贯的准则——我们不仅是工程建设者,更是传递国家和民族友情的信使。”

杰西有两个孩子,女儿11岁,儿子7岁,都在上小学。他就住在吉大港市,离隧道项目部不远。

每年春节,刘华都会邀请杰西带着两个孩子来项目部,给他们送上中国美食,也送上代表吉祥和祝福的红包。杰西说:“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作为项目部的一员,我每年都能感受到这种欢乐气氛。大家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刘华(右)和杰西在隧道内交流。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胜 摄

受邀来武汉

领取优秀员工奖

今年7月2日,中资企业在孟加拉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举行。6名孟加拉国员工获得中孟大使友谊奖,杰西是其中的一位。

“中孟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交建改变了我的生活,参与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建设的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以刘华为代表的中国同事、朋友们,用实际行动帮助我们实现一个个梦想。未来,我希望能一直和中国企业共同推动孟加拉国的发展。”杰西说。从2015年到2023年的8年里,积极进取、勤奋、乐观的杰西就像一颗代表中孟两国友谊的种子,不断生长。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杰西的特别付出让许多人难忘。“那段时间,项目部采取封闭式管理。最高峰时,500多名孟加拉国员工都住在项目现场。杰西主动站出来,承担定期外出采买食品、药品的工作。”向记者讲述那段经历时,刘华十分感动。他说:“面对任何困难,杰西都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主动上前一步。这让大家都感到很荣幸、很敬佩。”

2019年,杰西获得中国交建“海外优秀属地员工奖”,他因此有机会第一次受邀来到武汉领奖。

“我在武汉待了将近一个星期。武汉的同事带我逛了公园,吃了很多中国美食。武汉的一切都十分美好。”杰西说,“这是公司对我工作的认可,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会和中国朋友们一起更加努力,建设我的祖国。”

今年10月底,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将举行正式通车仪式,车辆跨越这条河的时间将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至10分钟。在项目部附近,河岸边已经热闹起来,十多家餐饮店集聚,俨然一处观光景点。刘华和杰西有时吃过晚饭后会来到这里散步。看到隧道带来的变化,两人都很开心。

杰西对记者说:“未来,我想继续与中国交建员工一起在孟加拉国建设更多桥梁、隧道,让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吴曈 发自孟加拉国吉大港)

【编辑:王戎飞】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