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喷风雅起来

2023-07-27 10:02:07

小鬼、梁源们吵架方式不对,学学刀郎。

古往今来文艺人其实多半脾气大,不服人,这个叫风骨。

但风骨不光是骨气、还要风雅。

披头散发的吵架、对喷,就很low。

我们都知道嘻哈圈里,怼人是个基本操作,diss实乃嘻哈安身立命之本。两个rapper当面你来我往的火拼总是看点十足、气氛拉满。但现场互怼毕竟太考验语言组织能力,哪怕是“为了押韵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rapper也难免词穷,大抵都是“你XX,我最好”“我比你好多了,你才XX”然后“哟、哟”之类的套路。反是结下梁子后,回家斟酌一下写个歌po上网的,更有意思。

一言不合出首歌这件事,也不是嘻哈专供。会写歌的女歌手骂前任都骂出了套路。小甜甜、狼姐、霉霉,这个level的大diva,谁还不会拿前任当灵感了?欧美精通,咱们国内女歌手也挺擅长,王心凌“劈你的雷正在路上”怒怼黑子,邓紫棋“代表月亮”也不好说是要“消灭谁”。

男歌手出歌回怼的相对少一点,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诟病小心眼(当然这也属于性别歧视、刻板印象)。谁曾想,倒是位久未出现在大众视野的老歌手,做了份漂亮的“回喷”模板。

对于很多年轻听众来说已经“查无此人”的刀郎,7月携新专辑回归。其中新歌《罗刹海市》发布即热搜,虽然可以说这位曾经的顶流仍有余威,但恐怕歌词里的字字句句才是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根本。

歌词里的:“马户”、“又鸟”明明白白的拆字,“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清清楚楚的抨击,“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是吐沫星子溅到人脸上,“女子为好非全都好,还有黄蜂尾上针”属于不伤无辜的前提下精准打击,“两耳傍肩三孔鼻,未曾开言先转腚”这句最厉害,歌者无论有没有心,听者都难以无意……

这个上古老瓜必须得逐层解释一下:

刀郎曾经真的很红。

二十年的时间,对于流行领域,足以淡漠任何“功名”,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的刀郎,就是内地流行音乐领域的顶流,除非特别严谨,才需要加上个“之一”。

这位71年出生的四川歌手本名罗林,20出头就与同伴组建过乐队,但95年才是他创作道路的转折,远赴新疆的生活不但给予了他“刀郎”这个艺名,也给他的音乐注入了别具风情的感染力。

厚积薄发,2004年的刀郎以一张专辑横扫华语乐坛。专辑同名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以及《情人》、《冲动的惩罚》在大街小巷循环洗脑。这张专辑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仅仅是正版(请原谅这个说法)就卖出了270万张,这个数字甚至赢过了同年周杰伦《七里香》260万张的全球销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大年”,除周董外,林俊杰《江南》、胡彦斌《红颜》、王心凌《爱你》、五月天《倔强》、梁静茹《燕尾蝶》……这个名单还可以延续很久,全都是大咖、全都是神曲、神专。而这场神仙打架里,赢到最后的就是刀郎。

流行音乐也是文艺,有作品就有品鉴,有品鉴就有争议。有三位男音乐人,为刀郎打过call:罗大佑夸刀郎的嗓子天生为唱歌;谭咏麟请刀郎做演唱会嘉宾,合唱《披着羊皮的狼》;李宗盛亲自担纲制作人为刀郎打造专辑《喀什噶尔胡杨》。这三位,各个堪称流行音乐“教父”。

但不欣赏刀郎的阵容也同样豪华,他们是:那英、杨坤和汪峰,未来齐刷刷的成为“好声音导师”,所以二十年后听到“未曾开言先转腚”,任谁不会浮想联翩。

杨坤说刀郎的歌让中国流行音乐倒退了15年。

汪峰认为刀郎会火,是流行音乐的悲哀。

而那英甚至干脆在音乐盛典上,以主评委的身份一票否决了刀郎的入围。

其实这些音乐人对刀郎的不喜欢,表面上讲是“雅俗之争”,内里也体现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困局。2004年除了上面罗列的“正统歌手”神仙打架,还有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郑源的《一万个理由》……在那个彩铃下载是音乐市场王道的年代,这是“网络歌手”与传统唱片公司抢饭碗的正面交火。所以受益于网络渠道的刀郎,一时间不被“歌坛正统”接纳。

风水轮转,如今的音乐市场远不复千禧之初的繁荣,即便那英这样的歌手,也只能向综艺靠拢,除了OST里还能有一些原创表现,大部分场合都在翻唱。

反倒是刀郎的回归,没铺垫、没废话,直接甩了一整张专辑,态度上就“很歌手”。而曾被诟病“粗犷,不精致”的刀郎,新专辑《山歌廖哉》主打一个有文化、高概念。

廖哉谐音聊斋,曲目处处用典,歌词句句引经,当初嫌他太通俗,现在直呼看不懂。山歌真是山歌,曲调分别借鉴了来自广西山歌调、时调、栽秧号子、绣荷包调、闹五更调、银纽丝调、没奈何调、靠山调、道情调、河北吹歌、说书调……以前说他太口水,现在直接玩非遗。

刀郎到底有没有用歌讽刺当初与那英等人的恩怨,目前当事双方都没认领,但这张专辑,毫无疑问在事实上锱铢必较地还击了曾经对他的指摘。同样是对音乐内容和品味的回怼,这么一对比,那些在综艺节目里对骂“你管得着吗”、“我就管”的,是不是瞬间显得小儿科?

现在很多年轻艺人动不动就许诺 “拿作品说话”,说来说去,说成了一句空话。

18世纪著名英国肖像画家庚斯博罗,与时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雷诺兹非常不对付。雷诺兹屡屡对庚斯博罗出言不逊。有一次,雷诺兹在学院里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说到蓝颜色不能多用,更不能用到画面中间的主要位置上。庚斯博罗得知后,转脸画了个《蓝衣少年》。几百年了,这幅名画流传至今。这才叫拿作品说话,还成功说了句“脏话”。

瞧瞧,互撕可以这么浪漫、优雅。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